|
地 址:济南市二环东路7151号 电 话:0531-81127177 传 真:0531-81127177 邮 箱:cnsis2000@163.com Q Q:1146628003 免费热线:400-612-7717 |
|
学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弘文学校文化建设中心《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课程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1、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我们迈向新世纪、走向现代化的基石。学校教育教学理应承载“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师生提供价值支撑,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服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发和实施“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成长”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内化,培养具有文明素养、健全人格,良好品行的人。 2、完善课程体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学校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成为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视角、新热点。为使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规范化、科学化、个性化,我们充分发挥当地人文资源优势,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学校的特点和传统优势,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过程,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完备而富有弹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为师生的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 “书香校园” 鲜明的办学特色,让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3、促进师生发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的特色。同时,校本化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因此,课程的开发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走出自己特色的途径之一。另外,老师参加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开发的理念 1、生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校本化课程的开发应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设计课程要立足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运用相应的方法,施以相应的教育,为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使每个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其特长。 2、校本理念,整合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它是以学校为基地,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交流性和合作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整合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进行独立、合作开发和研究。 3、特色理念。校本化实施课程给了学校充分的空间,把当地的社会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有利保障,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在开发过程中应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培育,突出地方优势,突显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 三、学校活动环境与资源分析 1、学校资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而设计的学校教育文化小品系列,校训、校徽、校风等错落有致地布置在校园环境中。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构建了庭院文化、厅堂文化、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形成了校园文化系统。这些文化无不透露出浓浓的民族特色,时时处处陪伴着师生享受愉快的学习生活,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也为实现 “优秀传统文化为师生的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提供了优秀的资源。 2、教师队伍。一大批教师在活动中茁壮成长,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3、学生基础。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改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这为实施校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4、地方资源。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四、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1)、确保执行国家课程,在维护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体现办学特色; (2)、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3)、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高学校对课程的适应性; (4)、组织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地方与学校课程资源; (5)、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的决策,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权利。 2、分类目标: 五、课程实施计划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成长》课程的实施采用班级与学校两个层面相结合的办法,除学校集中安排的课程内容外,各班每学年从不同的主题中选取4个内容,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所需课时,每班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 六、课程开发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实施的随意性,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组织。成立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及学校教导处、教研室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监督、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校本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 2、培训教师。课程方案确定后,我们对教师进行适当调整、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个板块的课程纲要,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3、健全制度。出台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管理、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管理、教材管理、课程评价管理、人员管理等制度,确保课程开发建设有章可循。 4、硬件保障。充实图书室,加强书画室、电子显示屏等教室、设备的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不断扩展校外基地,为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资金。 七、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践研究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对其进行评估、反馈,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 1、过程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从而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发展。 2、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按不同类型的课题而定。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参的态度。根据学生参与《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成长》的学习情况,给予“绿卡”奖励;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兴趣、积极性、参与程度等。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一定的“绿卡”奖励;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以学生参与学习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最终的学分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小结。 3、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学习的客观效果时,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等。 4、评价结果。在评价结果上要有据可查,要以事实为依据的指导思想。 |
|
|||||||
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ShuaXinE 2012-2013 鲁ICP备11012234号 电话:0531-81127177 传真:0531-81127177 免费热线:400-612-7717 邮箱:cnsis2000@163.com |